2021-10-10來源:《繁榮》云報 2021年第35期 |
事實上,我也多次引用過匈牙利藝術理論家阿諾德·豪澤爾在《藝術社會學》一書中所謂“沒有評論者的參與,純粹獨立的藝術消費幾乎是不可能的”等觀點,這說明國外理論家對中國學者影響之大。引他的觀點無非是想說明一個道理:藝術發展,創作活動是主體,批評實踐是引導、參與、中介和幫助。在學術體系建構上,豪澤爾的這一論述比較清晰地界定了藝術評論的目的、意義和地位。必須承認,中國近代人文科學分類和思想體系建構上確實受到西方學界的影響,系統性理論建設我們確實存在差異。 就“美術評論”而言,所謂評論就是在美術欣賞的基礎上,運用哲學、美學、社會學、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為指導,針對美術思潮、美術創作、美術家、美術作品等進行評判,對美術作品反映出的藝術風格、思潮、流派和創作方法進行評述。其實,中國古代就有畫論,畫論一向被認為是品評畫作的重要依據,畫論也是畫家的硯邊細語,事實上也不存在獨立于美術創作的獨立的美術史論家隊伍,更沒有所謂“美術學”之說。然而,現代美術評論除了評價中國畫創作中傳統筆墨等話題時,會引經據典引用大量歷代畫論中的觀點實證自己觀點之正確,一般情況下少有提及古代文論和畫論,這說明當下還缺少體系性的、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藝理論和美術理論做支撐。這次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對新時代做好文藝批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這對于美術家和評論工作者而言,尤其顯得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近幾十年來,美術創作是文藝界最為活躍的群體,有時召開全國、省、市文聯會議時,美術家發出的聲音常常是受人矚目的。美術界面對西方藝術思潮、風格流派也是最為敏感和反應最為迅速的群體。我們現在講文化自信,這就需要有正確的文化立場,對自身文化要有正確的解讀。好的契合于時代的美術和藝術批評特別強調批評的立場、方法與評價標準,評論文章雖然反映的是作者自己的立場與價值觀,影響的卻是廣大的美術受眾和讀者。 通過學習,我覺得有三點體會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從源頭上入手,需要加強美術批評的基礎理論建設。一方面,需要真正踐行守正創新的指導原則,融古今、匯東西。中國具有豐富的文論和畫論遺產,也有從思想到美術創作實踐的方法和傳統文化自身發展的邏輯體系,這就更需要思考如何從古代文化經典和美術理論中尋找到有益的精神動力和文化基因。另一方面,需要吐故納新,以包容、寬闊和理性的思維,結合自身的美術實踐,從人類文明思想史的精華中尋找到借鑒、融合和創新的方法。迫切需要思考如何構建起既根植于自身文化和藝術傳統,又放眼國際的“美術評論”中國學派,以扎實的理論建構、思想創新和實踐應用,回應大數據、互聯網和智能化時代的時代訴求,回應黨、國家和人民的政治要求和文化理想。 其次,建立在自身實踐和美術理論創新基礎上,著力思考“美術評論”寫作方法的改進。關于“美術評論”,我一向反對自鳴得意、充滿暮氣、論文腔十足的所謂評論。我極力反對故作高深、偽學院式的美術批評,這樣的評論是令人生厭的。閱讀不流暢、晦澀的評論文章不值得提倡。特別是在當今快速閱讀和圖文時代,如何認真對待青年讀者獲取知識方式渠道的改變,如何注重引導,因勢利導,善于抓住興奮點。好的“美術評論”必須善于發現評論話題切入點,倡導撰寫短文、標題鮮明,要求文章內容短小精悍,直接話題的中心,切中美術創作和作品的“時弊”,潤物無聲、言之有物。 其三,思考美術批評的文本價值,這個時代需要有獨立文學文本價值的美術評論,好的評論家一定可以將評論文章寫成美文。如何讓美術評論文章能夠有現場帶入感?修辭優美的美文是沁入心脾和賞心悅目的,這就需要評論者的學養、技巧、媒介、生態的融合。我以前曾經說“好設計直指人心”,其實延展開來,好的美術批評也是直指人心,這就需要拒絕為評論而評論的空談和為賣弄自己才學的洋洋灑灑。 或許這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科學研究命題,但是,任何的前沿性思考,不會有現成結論等待我們獨享,理論和思想的成果一定屬于有準備者。我們期待“美術評論”中國學派能夠建構起來。 (作者系蘇州大學藝術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