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2來源:中共如皋市委新聞網 |
山水境象,奇迷幽邃。山水畫寫生,創作者相對直觀、如實地感受和描繪對象,因此這類作品,使得古代畫家遠離人間煙火的意境追求,褪盡鉛華回到現實。去年,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吳學根在陜北、皖南等地實地采風,對話河山,創作出一系列山水畫寫生作品。 今年年初,“城市之光——吳學根山水寫生作品展”在南通市個簃藝術館開幕。展出的23幅作品,即為吳學根去年部分寫生成果。層疊的梯田,濃密的樹木,寧和的村舍,在吳學根的筆下,呈現出秀逸、樸茂的筆墨樣態。 對繪畫的最初愛好,源于少年時代。吳學根回憶,初中時他就喜好涂涂畫畫,當時課本上有不少插圖,他在課堂上就偷偷將這些插圖逐一臨摹。班主任發現后,沒直接批評他,而是讓他的繪畫才華在學校黑板報和宣傳欄上得到最初的展現。 中考時,吳學根信心滿滿報考了海門師范美術專業,但由于自己從未接受過專業繪畫訓練,最終未能被錄取。“后來我就上了普通高中,但繪畫夢沒有泯滅。”吳學根說,那段時光仍存放著自己充溢的藝術情懷。 高中畢業后,吳學根回到農村。他沒像同齡人那樣學手藝謀生,或外出打工,而是悶在家中畫畫。不久后,吳學根有幸結識如皋師范美術老師范存進,在范老師指點下,吳學根繪畫水平得到一定提高。1982年,吳學根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蘇州工藝美術學校。3年內,他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油畫創作上。“當時我癡迷油畫,對國畫寫生倒沒什么興趣。” 1985年,吳學根畢業回到如皋,被分配至如皋工藝美術服裝工業公司。原以為能接著拿起畫筆,沒想到從事的是行政工作,他根本無暇作畫。正在他一籌莫展之際,如皋市書畫院成立,邀請吳學根前去當兼職畫師。在此期間,吳學根利用這一平臺與廣大畫友進行交流、創作,筆繪不輟,讓他收獲頗豐。 1997年,吳學根調入如皋市文化館,當了一名普通的美術老師。能全身心畫畫,是他多年來孜孜以求的夢想,如今夢想照進現實,他只要有機會,就背起畫板,拿起畫筆,外出寫生。泰山、沂蒙山、嶗山、太行山、雁蕩山、武夷山……面對層巒疊嶂的大好河山,吳學根寄情其中,形成他特有的溫潤毓秀的筆墨語境。“那個時候,真正領悟到,山水畫創作最符合我的藝術感覺。山川造化,水墨寫意,一切都自然而然,讓我幾十年求索之路有了新的意義”,吳學根說。 一代山水畫宗師黃賓虹先生有云:“國畫民族性,非筆墨無以見。”吳學根深諳其中三昧,他沉潛到傳統山水畫中上下求索,汲取古人的筆墨精髓。2011年,48歲的吳學根北上,深造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全國美術理論與創作高級研修班,拜著名山水畫大家曾先國為師。“導師給了我三句話:師古人、師造化、師我心。意思分別為學習古人,多多臨?。桓惺艽笞匀坏脑旎?;跟隨自我,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達到天人合一。”吳學根說,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不斷錘煉的過程。 此次深造,讓吳學根得以系統地對山水畫的傳統進行了梳理,同時廣泛深入名山大川采風寫生,揣摩傳承與創新的意義。近年來,吳學根將北方山水畫的大氣,與南方山水畫的細膩相融合,造就富有時代和生活氣息的個人風格。為此,著名美術評論家、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丁濤贊譽:“吳學根的作品中滲透著穿越民族文化時空的元素,傳統山水畫的血脈,時見流淌于他的筆端,不期而然地使他的作品滋生出一種親切感和溫馨感。” 去年,吳學根身體力行,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將河山、人生、道義形諸于筆端,終促成今年的山水寫生展覽。“山水擁有自然、親切的本來面目,我用畫筆還原,那是民間的美,是我們的生活依據??梢哉f,傳統人文精神與現代審美元素足以完全融合。未來還有一個又一個的新站點在召喚我,等我去完成藝術人生的起承轉合。”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