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6來源:江蘇美術家網 |
![]() 董懷勇,春泥草堂主人、1968年生,江蘇興化人,師從著名花鳥畫家何水法先生,曾在抱華樓何水法美術館中國花鳥畫寫生創作班進修。作品入選《全國首屆青年美術作品展》《全國小品精作扇面畫大展》《中國美協廈門創作中心成立五周年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等,出版有《董懷勇花鳥畫選》?,F為《中國書畫鑒賞》雜志主編、揚州八怪書畫院院長、揚州八怪研究院副院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會員,泰州市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文聯書畫研究中心研究員、興化市文聯委員,興化市政協第十、十一、十二屆委員,鄭板橋紀念館名譽館長。 ![]() 鬧春圖 ![]() 戀秋圖 一位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畫家 董懷勇先生是揚州八怪書畫院院長,也是鄭板橋紀念館名譽館長,作為板橋故里人,深得板橋精神之內涵,把關注民生作為做人為藝的社會責任而勇于擔當。
認識懷勇多年了,參與了他組織的許多次活動,大都是為的公益事業,尤其鹽城的風災,那先于全國書畫界提出捐畫義賣的倡議,感動了著許多畫家紛紛參與,和他一起為解除民憂默默作著貢獻。能把畫院的工作和自己的創作與本地的文化建設統一起來,是這種擔當的具體體現,這些年來興化的板橋藝術節一屆又一屆舉辦,而他組織的全國名家書畫展,都是藝術節的重頭戲,大大提升了藝術節的文化內涵和板橋精神的輻射力。每次活動都需要組織者事無巨細的工作,投入大量的精力,懷勇為此樂此不疲的工作著,奉獻著。這些年來,他以結識了全國來自各種層面的書畫家,形成了搞起活動一呼百應的大氛圍,使鄭板橋故里之名,在全國越叫越響,形成了文化品牌效應,也使懷勇成為藝術媒體進行學術關照的對象,成為美術理論家進行研究的畫家。 ![]() 油菜花開春正酣 堅定地塑造自我 形成獨特藝術風格 作為畫家,董懷勇善于在交流中學習,繁忙的社會活動促進了他在藝術上的發展。由于視野開闊,廣采眾長,風格日臻成熟形成自家面貌。 他的“自家面貌”的最大特點是不趨同前人,畫風特立獨行,注入的是先師的精神,而不是照搬先師模式。其實人們對板橋的故里畫家往往都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認知,那就是希望看到一招一式承接師宗,找到板橋筆意的影子??勺x懷勇的作品,卻發現一點也沒有生硬摹寫的痕跡。 浸染其中卻能跳出圈外,實屬勇氣和智慧使然。這大大加強了我們對其研究的興趣。 一個畫家要發展,首先要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學板橋風骨和藝術精神,包括認真領會先師的技法、技巧,而不照搬生臨。這使得他堅守畫魂的同時,找出適合自己生發的一套實踐經驗來,這就是遵從藝術規律,形成自己藝術語言。
畫自己筆下的畫,不重復先師的理念,還表現在他的求學之路上。他沒有走平面構成的路子,堅定地塑造自我,投身傳統筆墨的源頭活水中去弄潮。 ![]() 梅蘭同春 董懷勇作品的兩大學術特色 審讀一位畫家的文化品味,看一位花鳥畫家的內涵,主要看他筆下的線的述說,看他的運用線的節律。要說董懷勇是位成功的畫家的話,那就成功在畫線的功力上。
首先他抓住寫意作品要用好線這一關鍵一環進行著修煉,無論從筆力的輕重緩急還是墨色的濃淡干濕,在他的筆下有著生命的活力。他擅畫蘭花,簡單的幾只葉,構成的畫家一生的丹青框架;寥寥的幾筆花,窮盡了求索著歲月的積累;那斑斑的石痕,承載的是生活的積累、藝術的規律;都是畫家在筆墨上不倦地探索、積累的凸顯。這在《蘭竹同芳》《梅蘭同春》等作品中,都有很充分地解讀。 ![]() 窗口雅韻 ![]() 臨風荷葉翠作裳 ![]() 萬頃風起千鶴戲波 一幅寫意花鳥畫,視覺是否舒服,全靠墨韻鋪陳,董懷勇的作品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墨韻生動。作品《窗口雅韻》中,以枯筆焦墨之法畫出的窗戶與細密的竹簾,使之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此做為背景,襯托出精致的青花瓶及插瓶的靜物,節奏拙樸而明快,營造了一個雅韻天成藝術境地,令人賞心悅目。視覺沖擊力較強的當屬這幅《風荷翠作裳》潑墨的力作,充分展現出畫家對筆墨的掌控和運用能力,其濃墨的層次和色調的神秘感,讓人被墨韻的巧奪天工的內質所感染,驚嘆寫意花鳥畫的藝術魅力。由于懷勇有著駕馭大場景的能力,有著對筆情墨趣熟練運用,一批如《油菜花開春正酣》《寒梅伴雪開》《千鶴戲波》等丈二巨制走進了受眾的視野。這批作品是畫家藝術修養厚積薄發使然,也是對一個畫家全面素質的驗證。 ![]() 春酣圖 ![]() 君子之風 板橋精神的堅守者 畫家是一個講技術含量的職業,從《春酣》《君子之風》這樣的蘭花小品到鴻篇巨制,都是畫家扎實的童子功使然;畫家面對的是一個講究靈感的心修道場,從他的生命狀態上看,好多內涵都籠罩在不可知的意會中;身在名人故里,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的滋養,技藝和悟性的結合造就了今日的懷勇。 用線考究,加之墨韻生動,正是揚州八怪這一藝術群體最為顯著的特點,被懷勇繼承下來,形成了他作品的學術特質。 應該說,董懷勇的藝術成就,具有著標識性意義,讓我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落地生根,也是一個有著文化自信的名人之鄉的創新成果。 中華文明的傳承,靠的一代新人在創新精神召引下的遞進。 要說鄭板橋突破了傳統花鳥畫藩籬,他的作品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現,不是前人藝術的翻版,也不是遠離生活的筆墨游戲,有著獨特個性和創新精神,是建筑在扎實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銳意進取的文化成果的話。那么,董懷勇的一路走來,既擔承著社會責任,關注民生,又注重文化的修養和技藝的專研,以自成一格的作品來詮釋出生命的意義,不愧為地域文化的弘揚者,板橋精神的堅守者。
(李人毅 美術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員,人民美術網總編)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