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5來源:江蘇美術家網 |
![]() 佘玉奇,江蘇南通人,現任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主持工作)。在工作中,他是江蘇省美協大管家,周京新主席稱他“拼命三郎”,他說:“佘玉奇負責任、懂管理的品質體現在他包容的胸襟,自換屆以來,在玉奇的策劃和努力下,一些大型的展覽遍地開花,國畫、油畫、漆畫、版畫等,包括藝委會正在進行的許多項目,玉奇付出了相當多的時間和心血”。在“人間至味--佘玉奇畫展”上,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徐里說:“佘玉奇默默工作,為人低調、樸實,只奉獻不索求,話不多只干活,所以我們認為他是江蘇省美協一個好的秘書長”。在創作中他是當代山水畫壇上的翹楚,著名畫家薛亮說:“佘玉奇是一個有一定份量和級別的人物”。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佘玉奇作品中,感受到一種清雅、靈敏、華滋。他說:“這種華滋,是在他把握了筆墨語言和色彩語言,把握了水分和宣紙的多重關系之后,通過躬身百練的實踐而打造的一種技術與藝術與道相融匯的一種境界,也是他長期以來,人格修養的一種體現”。如何調整工作和創作的關系,江蘇文聯主席章劍華說:“做到互不干擾又相互協調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佘玉奇在這方面處理得很好”。 做好美術家的服務者 記者:您認為江蘇美協應當如何切實推動江蘇美術向前發展? 佘玉奇:美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美術家和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我們要做好“上情下達”工作,及時把黨聲音傳遞給廣大美術家,引導美術家把黨的主張轉化為助力建設美好江蘇的實際行動;同時也要做好“下情上傳”,把廣大美術家的想法和需求匯集起來,匯報上去,研究對策,改進工作,提高質量。 江蘇美協的日常工作十分繁重。江蘇省有13個地區,省級美協會員有近5000名,全國的會員近900人,再加上為數眾多的各市、縣的地區和市級會員,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隊伍。十九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不僅要做好體制內藝術家的工作,也要做好新社會階層畫家的工作,工作的外延不斷擴大,更多了一份責任和擔當。 美協工作千頭萬緒,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要把工作做好,不僅需要對美術事業無比熱忱,還需要有把握規律的能力,胸懷大局的視野,敢于擔當的勇氣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我的一個重點課題,就是如何使我們的工作更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如何提升協會的工作執行力和團隊凝聚力,引領全省美術家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在工作中,我們做有心人,利用參加全國美術工作會議和百家金陵畫展的初評、終評機會,深入分析全國美術發展狀況,了解當前的創作潮流和審美趣向。每次大展前,都會請主席團成員、專家學者有針對性地到各地進行動員、輔導,重點作者進行重點幫助,給他們提供創作上的支持。在本省的展覽設置上,考慮到全國展覽的因素,比如“江蘇美術獎”就是與“全國美術獎”對接的展覽,兩年一次,為全國各類展覽作了深厚的鋪墊和積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記者:今年江蘇美協的工作重點有哪些? 佘玉奇:第一,今年江蘇省有一個重點工程,即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又作出重要批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今年江蘇省委省政府交給美協的任務就是要“畫說運河”,我們遴選了70位山水畫藝術家,分3路沿大運河進行采風創作。通過采風活動,讓藝術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變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作品。藝術家紛紛到生活中汲取營養、積累素材,為創作精品力作做好準備。 第二,我們希望能夠爭取讓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的中國畫展區落戶江蘇。江蘇,鐘靈毓秀,人文薈萃。從古代到近代,曾經哺育、造就了顧愷之、黃公望、倪瓚、沈周、石濤、龔賢等眾多杰出的畫家,可謂群星璀璨、前賢相望。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近現代的江蘇畫壇不斷涌現出享譽中外的丹青巨匠:徐悲鴻、劉海粟、李可染、吳冠中……同時,江蘇為中國畫壇貢獻出一個彪炳史冊的畫派:新金陵畫派。她匯聚了一批奏響中國畫時代強音的開創者:傅抱石、錢松喦、宋文治、亞明、魏紫熙等,他們引領潮流,開一代風氣之先,為中國美術史上寫下了華麗篇章。江蘇作為中國美術重鎮,將第13屆全國美展的中國畫展區爭取到江蘇,不僅是江蘇對中國美術的貢獻,也是我們對江蘇這片土地的貢獻,對重振江蘇美術輝煌必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記者:近年來,江蘇藝術家經常到國內外辦展和交流,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您認為不同地域文化交流有哪些必要性? 佘玉奇:天上的兩塊云,相互交流,就能碰撞出閃電。人與人交流,就有可能產生思想火花。美術創作需要交流,需要碰撞。“中國百家金陵畫展”從省內辦到省外,一直延伸到國外,我們攜獲獎作品到英、法、德、俄、美、意等國進行展覽,把優秀的民族文化送出去,把國外的先進理念帶回來,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激蕩,形成一種好的學術形態和創作心態,對推動美術創作和研究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我們也經常把江蘇藝術家的作品送到北京展覽,與更多的文化機構合作,與更廣泛的藝術家交流,接受大家的檢驗,聽取專家的意見,取長補短,相互交融,已經產生奇妙的效果。流水不腐,中外交流、古今交流、南北交流,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交流,就像化學反應,甚至裂變,產生新的表現手法,新的視覺傳達,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感受。 人生經歷決定藝術厚度 記者:您是如何走上中國畫創作這條路的? 佘玉奇:我8歲開始畫畫,父親是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父親激發了我對繪畫的興趣。我沒有進入過專業美術院校,但我進行過系統學習,我是美術教育家、藝術家劉子美入室弟子。我的老師很了不起,他是中國第一批進入專業美術學校學習,接受正統美術教育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他是潘天壽、林風眠的學生,與李可染和艾青等人是同學。他也是趙無極、袁運生、袁運甫、高冠華的啟蒙老師,是南通學習規范美術理論和創作的第一人。袁運甫曾說,“南通不能忘記兩個人:一個是張謇,他是是現代工業之父、現代實業之父;另一個人就是劉子美,他把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引入南通,讓南通站在了中國美術發展的高起點上。”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徐里說:“劉子美生發了南通現象。”我是劉子美老師的最后一個學生。很幸運,后來我又轉師宋玉麟先生,他是江蘇省美協主席,他的父親是金陵四大家之一的宋文治,他靜若處子、寵辱不驚的風范深刻影響了我,讓我的人生進入另一個階段。 記者:您的人生經歷對于您的藝術創作,有哪些影響? 佘玉奇:我的人生跨度非常大,在部隊當過放映員、排長、保衛干事、宣傳干事、政治協理員、副政委,在政治部工作過,在司令部也工作過,在大機關干過,在基層也干過。后來轉業地方,從專門從事文字工作的處長,調到美協做業務工作。不論在任何崗位上,我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追求,從來沒有丟下手中的筆。這些崗位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當放映員,部隊選放映員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能寫會畫,要畫海報、畫幻燈、刷會標、出黑板報,畫畫是放映員的一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美術基礎。部隊還創造條件讓我們去學習提高,參加各類展覽,在這樣環境下,我們不用揚鞭自奮蹄。其次,在政協機關工作,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名家大家,像江蘇省內大家喻繼高、宋玉麟、周京新等都是在政協工作時認識的,在與他們的交往中,得到啟發,學到技法。 所謂人生觀,是一個人對客觀世界總的根本的看法,我所經歷的每個崗位都是我認識世界的窗口,所有的窗口連接起來就是一片天空。一篇文章也好,一幅畫也好,都我內心世界的反映,都是靈魂的折射。胡寧娜先生在評價我的作品時說我身上有《芳華》的痕跡。她說,我的經歷,不管是甜酸苦辣,還是痛苦歡樂,最后留下來的是一份精神的儲存。她還說:“玉奇經歷得太多了,一個曾經的軍人和現在的美術工作者,一個文,一個武,是兩個極端。然后從一個美協行政管理人員,和專業畫家一樣的,面對一張畫面的處理,是完全不同的頻道和完全不同的角色。如何轉換,需要把握全局、舉重若輕的智慧,也需閱盡人間滄桑的釋然。一個畫家的魅力,畫是最后的體現,綜合的體驗,是有很多的東西在后面支撐的”。一月份,我舉辦了一個畫展,主題是“人間至味”,有人問我,什么是至味,我說,嘗遍人生百味后,最適合自己口味的那種味道。我的經歷一方面滋潤了我的畫,一方面滋潤了我的文章,我會十分珍惜這份經歷的儲存。 記者:請談一談您的藝術理念?您認為藝術家應該如何尋找自己的定位? 佘玉奇:藝術理念,這個課題有些大,我就談談我的想法吧!我認為,無論什么作品都要有生活,要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任何作品首先要感動自己,然后再感動別人;要追求真善美,拒絕假丑惡。 至于定位,藝術定位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對美術,我只是喜歡,我已經把它作為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了美術我不能活。轉業時,組織給我安排的第一個職務就是省美協副秘書長,并且說是當做人才引進的,還要我寫保證書。我沒有來,是因為我太在乎這個職業,我感到當時還配不上這個崗位。我在省政協綜合處工作八年,從主持工作的副調研員到處長,起草了大量文稿,還舉辦了個人畫展,我覺得離我敬畏的崗位距離縮小了,才提出調到的要求。盡管遇到艱難險阻,我始終沒有后悔,美術是我終其一生的追求。一個人最幸福的事,是有與自己追求目標一致的工作。感謝命運,讓我與美術結緣。 工作定位我倒是有的,我首先是一個美術工作者,我的主要職責是為江蘇的美術家服務,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對江蘇美術事業的健康發展有所奉獻。其次才是一個美術家,要做好美協工作,要懂美術創作,不懂就無法引領,不懂就沒有發言權。美術創作是以美術家對生活豐富的觀察、感受、體驗為起點,經由融入審美理想、精神情感的把握、分析、提煉,形成基本的藝術構思。這樣的創作思路其實和工作的思路是一樣的,做好一份工作同樣也需要對事情進行把握、分析,從而得出最佳的解決方案。所以工作和個人的藝術創作是相輔相成,并駕齊驅的。 用詩意山水描繪偉大時代 記者:您認為繪畫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佘玉奇:詩是繪畫的最高境界。詩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是從靈魂深處迸發出來的火花,是形而上的精神的折射,從某種意義講,詩屬于哲學范疇。形而上相對于形而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無形的,而“器”是有形的。比如,畫畫,用什么筆,在什么紙上畫,用什么材料畫,怎么構圖,怎么用筆用墨,怎么用色彩,那是技法,是眼睛能看到的、鼻子能聞到的、耳朵能聽到的;形而上是對具體的客體的抽象和超越,一幅畫,有你你看不見的,比如人文情懷。當你掌握了筆墨技巧以后,再賦予了作品人文思想,畫作就有了體溫,就有了生命。當我們的創作脫離了單純的方法,上升到詩意的高度,我們的創作就會胸有成竹,筆墨就會酣暢淋漓,縱橫馳騁,思想也會天馬行空, 我認為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一個是作家,一個是畫家。因為繪畫和文章更能體現人文情懷。這些作品是生命的副本,拉長了個體生命的長度。這里面凝聚了我們的心血和情感,匯聚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熱愛,我們感到無比幸福。 記者:“筆墨當隨時代”,您覺得當下的山水畫應該如何尋求突破,怎么樣才能反映當下這個時代的氣息? 佘玉奇:首先,要不斷地積累。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在逐漸形成,人都是在成長中不斷地汲取知識、積累能量中成長的,因此,創作也是在不斷地演進。我從來不贊同為了形成風格而立派,強調風格而突破。 第二,要學會總結規律??偨Y規律的缺點可能會導致創作變得形式化,但好處是可以熟能生巧。我們要總結前人的規律,學習古人的傳統,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偨Y古人的規律,就是要研究什么樣的畫符合人們的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并將這些規律融會貫通、破繭成蝶,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創作風貌,成為繪畫的一種符號。 第三,要向同行學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往往同行一句不經意的話,就會給我們帶來啟發。我認為,一個聰明的畫家,不能拘泥于傳統,也不能拘泥于自然,更不能把大自然的東西直接搬到紙張上面。當然也不能媚俗,哪種畫法流行就去模仿哪種,這樣會千篇一律,沒有了自己的思想。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