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7來源:江蘇文藝網 |
一 張興來1961年生于蘇北水鄉興化,“揚州八怪”的鄭板橋、李復堂,《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都是鄉先賢,這似乎注定了張興來與“水文化”的不解之緣。 “水文化”在心態層面上有三個特征:一是“智者文化”??鬃诱f:智者樂水,這是說具有聰穎靈慧的特性。二是以柔克剛?!独献印氛J為水雖柔弱而能攻堅強,水滴石穿,柔性之中蘊藏著堅韌不拔的性格。三是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處事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 據我對張興來將近二十年的了解,他全然具備了上述的精神素質。他于1987年從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畢業后,便來到江蘇省美術館展覽部工作。那時我正擔任副館長。此后,我和他不僅成了配合默契的同事,而且也成為能夠交流藝術見解的忘年同道。由于他出色的工作表現,他由一名美術設計師,不久便提為副主任,再升為主任。更令我高興的是,他在繁忙的“為他人作嫁衣”事務性工作之余,每天起早帶晚,擠出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孜孜不倦地鉆研中國畫創作,從來沒有星期天。他還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感悟天地之靈氣,拓展胸中之丘壑。天分、韌性、悟性,加上廣收博取,張興來終于水滴石穿,水到渠成,以其鮮明的藝術個性自立于當代山水畫壇。 二 雄渾、流動的整體氣勢美,是張興來水墨山水畫的一大特色,這一特色使他與當代眾多以空靈靜穆之美為追求的山水畫家拉開了距離。在這一點上,他有些近似傅抱石的美學觀。 在張興來的作品中,并不細畫山川林木具體形態,卻總彌漫著大氣磅礴的浩然之慨,顯露出一種天地萬物在浩渺時空中冥冥運化、惟恍惟惚的永恒境界。這是他對大自然敬畏而又摯愛的情感流瀉,也是他澄懷觀道的獨特體悟。他的畫在動態之美中流溢出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但因畫面組織結構和分布的差異,各自又有著不同的審美傾向?!渡巾崱返男蹨?,《幽谷》的清曠,《暮雪》的純凈,《曙光初照》的熱烈,《松林漫步》的詭異,《云水相相依》的親和······多樣而統一的藝術意境,使人浮想聯翩,產生一種人生感、歷史感和滄桑感。 張興來筆下的山水境界,并不一定是客體山水形神的再現,而是“中得心源”之后,畫家重新構建的非現實的山水時空,是理想化、情感化的心象山水,它們雖然不合實景,不合常理,卻合乎常情,而且與現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心態相合拍,與現代審美視覺求新求異的需要相適應,因而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天人合一”而具備了時代性和現代感。觀其整體氣勢,不由聯想起石濤一首詩:“天地揮溶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似之。”正是這種張興來式的“不似之似”,使其山水畫產生了發人想象的廣闊空間。 三 靈動、清新的水墨韻律美,是張興來水墨山水畫的又一特色。 張興來用水頗有獨到處,李復堂說“筆墨關紐在于水”。水在寫意畫中舉足輕重,更何況畫云水煙蘊的山水畫。他往往以飽含適量水分之筆,和墨落紙,淋漓酣暢,或染或潑,或勾或點,筆隨心運,水到形成,韻味濃醇,一派生機。這種駕馭自如的運水滲透走向,若非百煉成鋼,焉能得心應手。 當然,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筆墨載體。觀其筆墨多變,濃與淡,枯與潤,疏與密,輕與重,虛與實,一一從容寫出。線條與墨塊相呼應而共舞,相揖讓而齊飛,妙化為種種似真似幻的自然生態,營造出山川大地濕潤、朦朧、飄忽的美境。 在水墨之法中,張興來尤得渾、清有致之奧妙。前人曾說:“山川氣象,以渾為宗;林巒交割,以清為法。”此言甚是。無“渾”則氣小,無“清”則氣濁。他的作品通過巧妙的水墨處理,將山川的渾莽與林木的清朗兩者對比而又調和的關系,表現得十分到位。在《山韻》和《松豈無骨石亦行姿》等作品中,這種特色發揮尤為充分。 張興來正當精力旺盛的中年時期,來日方長。有“水文化”精神的強大后盾,他的水墨山水畫藝術正邁向石濤所說之境——“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