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來源:江蘇文藝網 |
編者按:11月19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旅廳、江蘇省文聯共同主辦的“翰墨華章——2024•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在南京開幕。展覽用筆墨寄情祖國的輝煌成就,展出100件入展作品,其中包括典藏作品10件、收藏作品10件,體現美術工作者們以翰墨丹青為媒,以時代生活為介,厚植文化根基,描繪山河壯麗,歲月崢嶸。展覽期間,省評協聯合省書畫院邀請美術家、評論家深入文藝現場,撰寫評論文章。也歡迎廣大美術、評論愛好者觀展、來稿。 重拾詩性表達——2024·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的美學追求文 | 劉偉冬 中國百家金陵畫展自2005年創辦以來,一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緊扣時代脈搏,弘揚現實主義精神。多年來,畫展推出了眾多藝術精品和優秀人才,已經成為中國美術界的重要展示平臺和影響力深遠的藝術盛會。2024·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堅持中華文化立場,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延續了中國百家金陵這一品牌形象,成就了又一視覺盛宴。 本次畫展一大特色是寫意性的強勢回歸。粗略統計,10幅典藏作品中寫意畫作有5幅,而10幅收藏作品中足有7幅之多,另外80幅入選作品中,寫意作品有52幅。也就是說,一共100幅作品中,寫意作品占64幅,這個比例堪稱歷屆畫展寫意之最。如果加上兼工帶寫和工筆里蘊含寫意的作品,那更是遠遠不止這個數字。由此可見,寫意這一根植于中國傳統哲學、美學和獨特宇宙觀的文化精魂正以其堅韌的姿態又一次站上了當代中國畫的舞臺。 重視寫意性意味著重拾詩性表達,而詩性表達是我們民族藝術的靈魂。它不僅在形式上追求美感,更在意境上營造出深邃的靈感和哲思,將具象之美與抽象之韻相融合,創造出一種虛實交融、似真似幻的美感,讓觀者既感受到藝術的溫度,又引發對生命和社會的沉思。詩性表達使得本次畫展的很多作品擁有獨特的審美力量和文化深度,它讓藝術作品不再僅僅是視覺的呈現,更是精神的象征和心靈的寄托。
王宓 遼寧 阿科禮繡娘 229cm×180cm 從人物畫來看,作品通過對人民生活的細膩刻畫,避免概念化和符號化,充滿生活的質感和溫度,展現了藝術家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并進行個性化再創造的能力。本次畫展中,對勞動者和日常生活的關注是一個主流,許多畫家從生活的源頭出發,深入觀察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他們融入生活的肌理中,用一種貼近真實的態度體察民眾的喜怒哀樂、日常勞作,以及細微的表情和動作。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人民性”在藝術創作中的深入體現。在這里,“人民性”不僅是一種創作導向,更是一種價值立場。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藝術家們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將人民的喜怒哀樂、生活細節與心靈訴求融入作品之中,使藝術更貼近社會的真實脈動,飽含對生活的溫情和敬意。例如王宓《阿科禮繡娘》、盧萬華《每天的故事》、高忠亮《豐收》、洪方舟《都市熱舞》、周濤《樂舞圖》、薛俊水《陜北風韻》、王慶東《版納晨曲》,從尋常景象中挖掘出深層的情感與人性的光輝,而詩性則為其增添了靈動的美感與雋永的意蘊。
安萍萍 江蘇 江南韻 233cm×200cm 作為藝術家,在深入生活之后,又有意識地適度抽離,以一種“陌生化”的方式回歸審美。這種適度的抽離,不是簡單地脫離現實,而是一種再度審視的過程。畫家們借助陌生化的視角重新審美生活,將日常的景象以藝術的方式解構與重組,使觀眾在熟悉中感到新奇,在平凡中發現深意。這一過程不僅賦予了作品獨特的詩性與張力,更讓觀眾在觀賞中獲得一種“他者”視角的美學體驗。例如安萍萍的《江南韻》描繪了現代女性的生活細節,畫面分為兩個部分,左側戲裝女性水袖曳地,折扇輕收,仿佛杜麗娘“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壁殘垣”的唱腔哀怨響起。右側簾幕低垂,展現了舞臺背后人物的活動。兩位女性一位演員半戲裝,一位日常裝束,從常裝女性提著水袖推斷應為服裝師。而畫面中拿著玩偶的女童,一方面暗示了演員在生活中的身份,另一方面使得畫面生動活潑起來,將生活與工作的界限打破,凸顯了女性的多重身份。藝術家將在生活中的細微觀察與個人的詩意體驗巧妙融合,生活中的沉浮與審美的陌生化表達相互交織,讓觀者在觸碰現實的同時,不僅能感受到作品的美學價值,還能通過藝術與生活產生共鳴。 此次中國畫展100幅作品中,山水畫40張,占畫展數量的近一半,體現了藝術家對這一題材的廣泛關注。山水畫題材,尤其能體現中國畫寫意性的強勢回歸,無論是水墨山水,還是設色山水,無不體現了這一傾向。在山水畫中,寫意技法除了對傳統經典寫意語言的回溯,更重要的是一種對傳統技法的打破與開拓,在視覺語言上追求多樣性的變化。例如王強的《大時代》,與傳統意義上的寫意山水已經相去甚遠,雖然他的繪畫語言不乏傳統元素,但明顯已經更加豐富,破墨法、積水法、留白與現代技術語言綜合運用,重視墨色、筆法與紙張的交互滲透,在墨色自然暈染和筆墨的留置之間體現了高超的控制技巧。
王強 北京 大時代 188cm×146cm 山水畫的另一個傾向是解構與重構的實驗性空間語言探索。這一探索一方面體現在對自然山水形態的拆解與重組,例如張巖《天心明月》、吳會軍《墨染溪岸》、張倉健《遠方的延長》、張興動《花山祥云起新居》、姚瑞江《心中的桃花源》、龔星宇《云影·并網》等,通過營造多重空間交錯的視覺效果,作品在觀念層面打破了具象的自然描繪,保留傳統山水畫意境美的同時,引入了當代視覺經驗中的視錯覺效果,多重空間拓展了客觀時空的局限性??臻g語言探索的另一種傾向是空間語言的平面化和扁平化,例如司俊飛《西部高臺》、何蘇政《路橋建設處處坦途》、張興動《花山祥云起新居》、張強《家山新韻》、龔愛珍《晨沐》、徐艷青《印象·韻》等,體現了現代裝飾與設計語言在繪畫中的借用。對空間語言的探索,使得山水不再是固定的自然景象,而是一種在流動中顯現、在重疊中蘊藏的哲學體驗。觀者在欣賞這些作品時,仿佛穿行于時間與空間交織的詩意世界,既能體驗空間的流動和無常,又能感受到畫家對天地之道的沉思與感悟。這種表達體現出藝術家對人與自然內在聯系的哲學反思,打破了傳統山水畫中自然而然的平靜,讓山水成為生命狀態的隱喻與宇宙運行的縮影。通過多維語言的拓展,山水畫不僅展示了自然之美,更是對存在之境的詩意探詢,使人從視覺層面進入精神的對話中,賦予山水畫更為深邃的當代意義。
沈夢杰 河南 時和歲稔 210cm×200cm 這次畫展中花鳥畫的形式語言和空間創造與山水畫有一定的相似性,如空間結構重塑、平面化以及裝飾語言的多樣化。在題材方面,也更加廣泛,除了傳統題材,山花野草、農作物也成為常見的題材,還有一種兼有山水畫的宏大與花鳥畫的精微之間的畫種,綜合了二者之長。如沈夢杰《時和歲稔》,前景是表現細膩的牽牛花、蒲公英和阿拉伯婆婆納,風飛蝶舞,大紅色的七星瓢蟲在黃綠色的麥穗上悠閑爬行,具有工筆花鳥畫的工致。中景是大片金黃的麥田,遠景山巒叢樹渺遠,房舍儼然,又有山水畫的開闊。豐富的鄉土景物,捕捉到了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聯系,畫家以一種溫情的筆觸展現出對生命之根的依戀,表達了當代人對鄉土文化和日常生態的重新審視。 從花鳥畫來看,藝術家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風雅之趣,而是以一種帶有社會意識的態度觀察自然,使作品充滿了對現代生活環境、生態變化的反思。這種突破既體現了對傳統藝術的傳承,又蘊含了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花鳥畫因此在現代語境中獲得了新的意義。 2024·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以“時代性”為前瞻,以“人民性”為使命,賦予了藝術作品民族詩性的表達,使藝術不僅是個人表達的媒介,更是傳遞時代精神、凝聚社會力量的橋梁。“人民性”與“詩性”的結合,既讓藝術充滿生活的質感,又為其賦予了深邃的審美意境,這種結合讓藝術作品在關注人民、貼近生活的同時,能夠超越日常,將真實的情感和思想通過詩意的表達方式加以升華。藝術扎根于社會,反映大眾的情感和精神,呈現多元化的審美追求,是藝術的題中之義,而詩性則為藝術的真實注入了一層柔和的理性光輝,使得作品不僅具備了情感的共鳴,也具有一份人文關懷和哲理的深度。 作者簡介 劉偉冬,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術與設計》主編。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