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1來源:中訪網 |
人物檔案:姚丹暉,1961年出生于揚州書畫世家,自幼受其家學熏陶,又師從于畫家陸履俊,集之長,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染美專業?,F為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揚州分會副會長、揚州市女畫家協會主席、揚州市美術家協會理事。作品多次在國家級美術刊物《畫刊》登載。曾榮獲第三屆江蘇省山水畫展銅獎,江蘇省體育美術展銀獎,“揚州杯”全國詩書畫大賽金獎(2011年);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中國陶都陶醉中國”第二屆全國中國畫作品展(2014年),“丹青揚州全國中國畫作品展”(2015年)“紀念潘潔茲誕辰100周年全國中國畫展”。并分別于2003年和2013年舉辦了個人畫展。作品為國家博物館,揚州檔案館,揚州大學等單位收藏。
實力派畫家姚丹暉女士 在古城揚州的書畫家中,女子雖沒有占據半壁江山,但是其地位與作用卻非同小可,絲毫不亞于男性,結識揚州女畫家協會主席姚丹暉,讓我感受到她的氣場非常強大,領略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家。 記者與丹暉相識于三月份的一次畫展,主辦單位是揚州市女畫家協會,畫展中的數十幅作品讓參觀者大開眼界,驚嘆不止,整體水平之高,大出人們的意料。而在丹暉的畫作前,聚集了眾多的觀眾,她的才氣與靈氣,給這次畫展增添了亮麗的色彩。 今年55歲的丹暉出生于書香門第,她的曾祖父顏二民、祖母顏裴仙、姑母顏小仙都是著名書畫家。姚丹暉16歲從祖母顏裴仙學畫,最初的畫作完全是繼承家學花鳥畫“小寫意”一路,畫面工整,題識清秀。顏裴仙的繪畫題材以花卉為主,牡丹、芍藥、繡球、紫藤、臘梅、月季、桃花、秋菊、水仙、茶花、荷花、桂花、芙蓉,等等,都是揚州地區日常見到的四時花卉。丹暉對祖母既愛又敬,然在畫風上,則勇于彰顯個人風格。她的畫筆亦不離揚州,常作六尺巨幅,描寫揚州園林、寒郊葦蕩之景,時時又作花卉小品,寥寥數筆,草蟲禽鳥點綴其間,無不生動鮮活。
姚丹暉與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燕文(右1)等合影 為了紀念與表達敬意,得到真傳的姚丹暉自費出版了兩本畫冊,一本是2008年出版的《顏裴仙書畫集》,該書厚實而又凝重,她在后記中寫道:“祖母一生飽受人生滄桑,但她堅強、善良,是一個卓爾不群、外柔內剛、充滿傲骨卻無傲氣之人。如今我踏上了繪畫之路,追隨著祖母鍥而不舍的精神,努力繪事,亦得到姑母顏小仙的指點與鼓勵,以期更上層樓,不負顏氏門風。”另一本畫冊的名稱叫做《顏二民暨后裔書畫展》,這本書畫集的作者共有四位,他們代表了顏氏家族的四代人,按輩分排列是:顏二民、顏裴仙、顏小仙和姚丹暉。他們的作品合為一體,絕非偶然,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詩書傳家”的必然。 在中國的美術史論界,有“南北二薛”之說,“北薛”是北京的薛永年教授,“南薛”就是揚州的薛鋒,薛鋒欣然為《顏二民暨后裔書畫展》作序,他在序言中寫道:縱觀這四代人的書畫作品,充滿了激情、才情與詩情,她們以一種文化的神韻和一種多情的吟詠,震顫這讀者的心脾。中華大地,無花不美,而顏氏所創作的藝術之花更顯得輕柔秀潤,加上巨頭獨特風格的隸書,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這種濃彩淡抹的顏家風格,對當今的畫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水墨色彩精靈般地溶進丹暉的血液,帶給她生命的能量和張力。她認為,繪畫亦如人生,酸甜苦辣俱全。它可以傳達快樂,也可以排遣寂寞、宣泄苦悶,然而它更能磨練意志。為收集創作的素材,可以不惜數百里的奔波。因此,她喜歡在輕松自在的狀態下抒寫性情,形成個人圖式。用自然、親和、率真的視覺語言注塑精神氣息。在氣與勢的探索中獲得闊達的胸襟,以女性特有的視角來感悟自然和人生。而繪畫的過程,便是自我修煉、自我完善的過程。 杜甫題山水畫有詩云:“元氣淋漓障猶濕”。丹暉在接受中訪網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喜歡濕潤的畫面。大膽用水難能但可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南藝進修時,開始了對水彩畫的學習,至今我還常常把國畫和水彩交替著進行創作。我感到在靈光一閃的瞬間,色彩有時更能激發創作的欲望和興趣。色彩在視覺藝術中最具感情性,它可以給畫面帶來更多的意蘊,它是詩、是歌、是夢、是情。
實力派畫家姚丹暉女士作品賞析 繪畫讓人著迷也折騰人,丹暉向記者坦言,創作中常遇瓶頸,有時甚至氣餒,于是反復告誡自己要靜下心來,在困惑中堅持,在自我否定中前行。繪畫讓我漸漸懂得,藝術追求是無價的、永恒的。在這個圖像泛濫、并喪失了傳統圖像深度的年代,我們更需要貼近繪畫,貼近傳統,貼近自然,貼近心靈。它不需要太多的物質,但絕少不了一種淡定的態度。在寧靜中傾聽生命的律動,抒發內心的感受。繪畫對一個愛好旅行的人來說,是一種愜意的享受,讓你從每個平凡的景色中品出別樣的興味;繪畫對一個愛好靜思的人來說,也是一種美妙的過程,用一支筆、一張紙、一盒顏料裝備起來,便不再心煩意亂,每一分鐘因此無比充實。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學博士張曼華是丹暉的摯友也是恩師,她不止一次評論丹暉的畫作,她在文章中寫道:讀姚丹暉的畫猶如“一次心靈的散步”。其“畫作清新怡人,全無陳法的禁錮,不見程式的痕跡”,“任性靈在筆端流淌的輕松和隨意”。她的畫筆涉足揚州園林、小巷人家、郊外風情、花卉蟲鳥等四類題材,她以小寫意為根基,兼擅大寫意,終以性情為旨歸,逐漸具備了成熟的審美眼光和塵埃落定的個人風格。 姚丹暉自幼與祖母生活在一起,受其影響極大,尤其是剛毅的性情。顏裴仙是一位書畫詩文兼擅的才女,繪畫只作小寫意花卉,在詩文中則寄托了無限的情思。丹暉用畫筆極好詮釋了祖母的詩情,這在以“橋”為題材的作品中尤為突出,與祖母的詩達到了意境的契合。她反復表現的“橋”景如《雨中小景》、《柳巷河邊》,每當筆者品讀此類題材的作品時,眼前不由得浮現出顏氏詩作中的風雨飄搖艱難度日的情景。祖母顏裴仙以詩文記錄了她在解放前的悲慘生活:“凄涼旅邸債難逃,日日饑腸恨不消。記得蘇州橋畔日,傷心拼著一身拋。”“記得長春橋畔日,拾來麥穗且療饑。沿街叫喚餅和糕,行不得也步履拋。(大雨失鞋一只)記得永豐街巷口,一枝破傘嘆飄搖。”蘇州橋、長春橋都是她在生活磨難中的的傷心斷魂處。晚年時期也有一段安逸的光景,詩云:“花含笑意柳含情,祖國風光處處新。日日冶春橋上過,恍疑身在畫中行。”斗轉星移,物是人非,盡管新時代下再也不會出現祖母經歷的一切,丹暉睹橋思人,以氤氳的筆墨來表現此情此景,令人唏噓喟嘆,何嘗不是對祖母的深情眷念。
實力派畫家姚丹暉女士作品賞析 近年她沉醉于家鄉小景并以最樸素的方式——水墨傾情表達。雖然不事顏色,卻長于用水,在創作中嘗試不同的表現手法,渴筆潤墨,信手拈來,以淋漓的筆墨暢述情懷。明代徐渭是以筆墨淋漓奔放著稱的大寫意花卉畫的開創者,人多以為其天性使然。其實他在書畫用筆方面都下過很大功夫,有著頗為深刻的理性思考?!稌惿饺司鸥奘先芎蟆芬晃挠性疲?ldquo;陶者間有變,則為奇品,更欲效之,則盡薪竭鈞,而不可復。予見山人卉多矣,曩在日遺予者,不下十數紙,皆不及此三品之佳。滃然而云,瑩然而雨,泫泫然而露也,殆所謂陶之變耶。”大寫意作品看似寥寥數筆,卻對畫家個人天份有著極高的要求,既要具備運思揮毫,筆無妄下的極其嫻熟的高超技法,更要求陶養極高的審美趣味,追求法外之逸趣。 天賦才情,丹暉從不拘于前人蹊徑,生活中美的景物有所感悟便落筆揮寫。即便是常畫的題材,在反復創作中,亦能展現出新的面貌。與十年前相比,丹暉的畫風日趨成熟,不變的是她對畫面意境的追求。人至中年,藝術創作完全是心境的體現,她的畫作勝在情、韻、境。勤奮、熱愛生活是丹暉創作靈感源源不絕的法寶。 采訪結束時,丹暉動情地說:感謝上蒼給了我和祖輩一樣的基因,我的生活也離不開繪畫。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以筆墨寫意自然,圓滿人生,聽泉唱甚,問云笑誰,愿心中有情有趣,筆底有聲有色,在繪畫中尋覓和收獲那一份份安靜和歡悅。 繪畫筑起了我生命中每一個階段的真實與夢境,我盡可能地讓心情和意念自然而然地融進畫里,也常感“畫于心中,筆下難求”的苦惱。人生在畫里行走,不知不覺中便得到調整和提升,又仿佛永遠達不到心中那完美的境界。總是這么安慰自己:下一幅會更好! 人生最難的就是超越自我,處于事業巔峰時期的姚丹暉面對下一個十年,顯得更加自信與從容,記者衷心祝愿丹暉的藝術之路越走越寬廣。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