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8來源:中國美協 |
李一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又有重視圖像文字記志的傳統,歷史題材的美術作品古已有之,但將圖寫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作為美術創作工程實施,古未有之。歷時五年,集結三百人創作隊伍和五十余位專家的指導評議隊伍,以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四種類創作一百多件巨作,展陳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工程規模之大,體量之巨,人、財、物力投入之多,組織工作之繁重,可謂前所未有之壯舉。此壯舉足以光照當代,彪炳史冊。誠如此創作工程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馮遠所言:“堪稱中國近現代文化歷史上(也許是世界文化藝術史上)所鮮有的創作活動。其與2009完成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為連綴一體的姊妹篇藝術創作,成為體現一個發展崛起中的經濟大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的十三億人民意志、民族精神和國家文明形象的藝術圖譜。” “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顧名思義,就是以歷史題材為依據,用藝術的形式和手法為中華文明歷史樹碑立傳。參與此工程的藝術家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文化使命,在專家組指導幫助下,認真搜索史料,將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和對藝術品精神價值的追求自覺貫注到創作實踐中,向著心中的目標高地努力攀登??偲饋碇v,展出的一百多件作品有著鮮明中國文化立場和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代表了當下主題性創作的最高水準。眾多具有史詩性質的作品,在藝術的歷史情景再現,史實凝縮表現,個性化風格語言鑄造和精神境界開拓上達到了多年以來的較好水平,標志著中國美術在歷史畫藝術創作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達到的藝術高度,彌補了歷史主題性美術創作的不足。 我曾有幸參與過連綴一體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和“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多次觀摩和研討,有一些切身體會。首先是兩“工程”都是表現歷史,比較而言,前者表現的是一百多年的近現代史變化,時間較短。而后者描繪的是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發生發展,時間跨度長。兩“工程”不僅使當代中國歷史畫走出了低迷的困境,而且把當代中國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推向了新的高潮。中國歷史畫傳統強調的教育功能、審美價值和藝術個性,在當代中國歷史畫創作中獲得了新的闡釋、表現和發展。 更為切身的體會是對“詩心”和“史筆”關系的認識。“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入選作品,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時的名稱為“中華史詩美術大展”。“史詩”一般指敘述英雄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涉及的主題包括歷史事件、民族、宗教或傳說。“史詩”是莊嚴的藝術體裁,更是民族精神的結晶,用“史詩”來概括“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甚為妥帖?!笆贰迸c“詩”也是歷史題材藝術作品創作的關鍵。 “史”與“詩”的關系,即“史筆”和“詩心”的關系。與一般繪畫相比,歷史題材的繪畫是畫歷史中的特定事件特定人物。畫歷史中的特定和人物,當然要有藝術想象和藝術構思,但藝術想象和構思要有歷史依據。特定事件是發生在具體的某一歷史時空,有其具體的環境,特定人物也有其特定的精神氣質和個性風貌。就時代而言,原始社會、夏、商、周、秦、漢、晉、唐、宋、元、明清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環境,生活用品各不相同。就地域而言,南北之間,東西之間的風俗習慣也有差異。畫歷史畫,首先要歷史的真實,研究特定歷史環境和歷史人物,研究的越深入越細致越能貼近歷史真實。歷史是不斷變化的,畫家畫的是歷史變化中的某一瞬間,所以要對某一具體歷史時空深入研究。以當代史為例,新中國初期和改革開放時期都屬于當代,但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環境、衣食住行大不一樣,畫新中國初期的事件,要符合當時情景。所謂史筆,指修史之筆和記敘史實的筆法,歷史畫雖不等同于修史,但要強調刻畫歷史的真實,了解史實,才能畫出可信的歷史畫,應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追求藝術真實。 “史筆”重要,“詩心”更不可忽視。從某種意義上講,歷史畫即詩化的歷史,藝術化的歷史。詩化的前提是詩心。所謂詩心,指詩人之心、作詩之心,藝術創作要有詩心之想象,要有“興”的情懷,憑借“興”的翅膀翱翔。創作者有詩心詩興,作品方有詩性和詩意。歷史畫創作要尊重歷史,但歷史畫不等于歷史考據,藝術真實不等于歷史真實,藝術在具體反映社會、歷史時,角度是多樣的,要選擇最能表現詩心詩性的手法,用藝術的真實復活歷史真實,畫出有溫度有感情,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和中華民族理想的精品力作。 詩與史的關系,有區別又可打通。誠如錢鐘書所言,區別在于“史必證實,詩可鑿空”,但兩者又可打通,即:“史蘊詩心,詩具史筆”。歷史考據不能猜度想象,只能呈現“已然”的事實,但藝術創作所再現的“未然”情形往往更能逼真地深入歷史心靈。而另一方面,所謂“史”,是由人用筆撰寫而成,寫史者也有對于歷史細節的加工以及合理想象的成份。史與詩在一定層面上都表現出一種敘述和撰寫。歷史題材的繪畫,既要歷史的真實,要求作者具有史筆,又要藝術的真實,要求作者具有詩心,用詩心史筆寫春秋。 “中華文明歷史題材創作工程”的組織者十分重視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的統一。在工程啟動之初,先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以中華文明歷史的脈絡為基礎,遴選出對推動中華文明發展進步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由歷史學專家擬出選題,這就為藝術家創作提供了“信史”的基礎。對接受任務的藝術家提出認真研究歷史,認真收集史料的要求。而在創作過程中,組織者多次召開草圖觀摩討論會。請歷史學家,美術史論家與藝術家一起觀摩討論提意見。討論的熱點話題之一便是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的關系。在研討中,藝術家們非常嘆服國家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孫機、楊泓等歷史學家針對作品草圖所提的犀利中肯的意見。比如對作品中的人物服飾、生活用具、兵器禮器的錯畫或張冠李戴,歷史學家們不循情面,一一嚴肅指出,顯示了嚴謹治學態度。而被批評的藝術家包括功成名就、在美術界有相當地位的藝術家都能認真聽取專家意見進行修改。參與“工程”創作的藝術家之間,談的最多的是藝術表現問題。討論氣氛非常熱烈,歷史學家們“較真”,藝術家們也“較真”,為了對歷史負責、對藝術 負責彼此各抒己見,坦誠交流。許多藝術家在專家指導下數易其稿,作品藝術質量大大提升。美術創作,常被認為是藝術家個體行為,而作為工程的歷史題材繪畫創作,就不僅僅是藝術家個體創作,而是大家相互討論、集思廣益,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一百余件巨作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后,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參觀者紛至沓來,排隊進入,至國家殿堂,賞國之藝寶,溫文明歷史,受愛國教育,已成為廣大美術愛好者和青少年學習生活的重要事項。此次展覽成為2017年重要的文化事件。在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感人魅力,思想精神,藝術精湛的巨作面前,人們流連忘返,反復咀嚼,思緒瞬間穿越時間的隧道,與歷史先賢對話,與黃鐘大呂共鳴。從表現文明曙光的《河姆渡文化》《仰韶彩陶文化》開始,走近《甲骨刻文》、《青銅文明》,再移步觀賞《戰國爭雄》、《秦王掃六合》、《張騫通西域》、《蘭亭雅集》、《雕版印刷》、《中華瓷韻》、《航海與指南針》、《茶馬古道》、《中華武術》、《四大名著》、《三大英雄史詩》、《中國京劇》等作品,形象的鮮活的令人過目不忘的五千年文明歷史畫卷盡收眼底。而在孔子、老子、司馬遷。唐宋八大家、范仲淹、元好問、關漢卿、王陽明、湯顯祖等歷史文化名人的雕像畫像前,人們更是仰之彌高、敬佩不已?!爸袊吩娒佬g大展”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縮影,是美的歷程的形象展示,是文脈的傳承更是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的探索。 在林藍的《詩經?長歌清唱》面前,觀眾看到了中國早期詩歌產生的場景:從采詩到唱詩,從廟堂到民間的詩情畫意。畫面中的古代思婦、賢人、耕者、樂者、兵士、使臣等交替出現在農田、樹蔭、草木、流水、大山大河間,他們似以清唱的方式,共同吟詠著《詩經》這首中華民族最古老優美的長詩。為了用精到的畫藝表現歷史的真實,作者閱讀了多種文獻,包括孫機先生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數易其稿,用樸素清麗的藝術語言,將“風”“雅”“頌”的名篇內容連貫成一副質樸雋永的民族史詩圖卷。 而觀賞馮遠的《屈原與楚辭》,則被其瑰麗浪漫的境象所感染。馮遠真是駕馭大場面的高手,將人間天上,日月星辰,龍騰鳳舞、百鶴翻飛、昏君佞臣、宮女伎樂、樵夫百姓按節奏韻律繪于畫中,各得其所,相安無礙。畫面時空錯雜,人物眾多,場景變幻,此起彼伏,而又達到了主次分明,虛實相生的整體效果。畫面之上端與下端又用楷體書屈原詩歌,詩之意象和畫之境界渾然一體。歷史上曾有多人畫《楚辭》詩意,為屈原造像者也不少。若以篇幅之大,構圖之繁,描繪之精,詩意之深,氣韻最生動,神采最感人者,當推馮遠。 許多觀眾在王宏劍的《楚漢相爭?鴻門宴》前駐足欣賞并相互交流,鴻門宴的故事廣為人知,是文學作品中史筆文筆兩相彰的典型之作。王宏建用油畫之筆,再現了當時的逼真場面,抓住驚險的舞劍瞬間,畫出了項羽、項伯、范增、劉邦、張良、樊噲各自的神態,人物表情個性鮮明,與司馬遷史筆相合,達到了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的統一。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