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8來源:中國美協 |
張鵬
一
中國自古以來各民族長期交往共同生活,經歷了歷史文化的自然浸潤,不斷積淀、不斷豐富和不斷融變,不僅創造和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還通過彼此的影響、接納、吸收、包容、調適和認同,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共同締造了一個包括各民族在內的整體偉大的中華民族。1988年費孝通先生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是個既一體又多元的中華文化共同體、家園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民族生態共同體。 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民族擁有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文學、繪畫、音樂、戲曲、舞蹈、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典籍、建筑、服飾、飲食、貨幣、度量衡、交通工具等等,形成多樣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節慶儀式、情感心理 、家族傳統、地域文化和家園意象,成就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和傳承模式。這些文化藝術形式是從民族民間大地生長出來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博的民族民間智慧,代代相繼而活態演進和互助共生,成為這個現代共同體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根基。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國歷史演進的這個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因此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深刻認識從自在走向自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進程,進一步理解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使之內化成為民族精神的有機構成與文化根基,以及引領五千年悠久文明綿延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和內在張力。 自2012年至2016年歷時五年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以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明為結構脈絡,通過遴選體現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文化創造之偉績的146件作品,囊括了政治史、軍事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思想史、教育史、史學史、宗教史、文學史、藝術史、科技史、醫學史、工藝史、貿易史、文化交流史等等的不同題材,展示了中華文明五千年波瀾壯闊的奮斗史詩和歷史演進,充分展現出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歷史文脈。 中華文明歷史題材創作也彰顯和昭示了以文化興邦,以文藝興國,八音合奏,萬象共生,兆民和睦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成為人類文化自覺與文化理想的生動見證與歷史經驗。
二
中華文明根植于東亞大陸一片廣袤的土地上,多種生態環境、多元民族文化的交互作用的多結構狀態,正是中國的多元一體格局的動態的形成過程,中國的56個民族或相鄰、或相交、或重合,共同守望鄉土家園,守望山河故里,跨越時空、休戚與共,共同開發河山疆域創造歷史,形成共生之域。“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以《河姆渡文化》《仰韶彩陶文化》和《良渚文化》作為開篇,表現了距今5千年前的吳越之地東南沿海的獨木舟與船槳,關中晉南以人面魚紋為生動標志的農耕聚落的氏族生活,以及早期國家文明的良渚文化的祭壇與儀祀,體現了歷史上各民族互相碰撞補充,彼此吸納交替,多種文明因素的整合與演進漸而互融一體,形成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選題善于從各民族的傳統智慧中發現民族精神的重疊故事,從多語表達中發現身份共享,從先民中發現萬物共生之道。從《胡服騎射·武靈閱兵》到《宋交子與紙幣發行》,從《指南針與航?!贰恫桉R古道》到《商幫興起》,從《中華醫學》到《中華武術》,從《長安盛景》《汴梁繁盛》到《忽必烈與元大都》,從《文成公主和親》到《多民族會盟·七溪會閱圖》,從《雕版印刷》《三大英雄史詩》到《四大名著》等等,無不是各民族人民南北東西跨族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歷史上各民族的經濟制度復雜多樣,平原農耕、大漠游牧、漁獵采集、雪域牧耕、海鹽交商,互通貿易、互通婚姻,生產、生活方式上相互借鑒,各有特點且互相重疊彼此勾連,在文化心理和文化的關鍵符號上形成講信修睦、家國相系、存異而共生的共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來我往,我來你去的多元統一的互動共生的視野,進而形成中華民族互補共生的多元共建史觀與民族互動的格局與生境,豐富了中華民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傳統思維模式的內涵,以及以“和”為本質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共生智慧和理論實踐知識。
三
“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以視覺語言描繪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史詩般悠久綿延的文化脈絡,從學術精神與思想高度上集中展現了當今的中國氣派與文化理想。在工程的藝術創作中,藝術家們與學者們對于吸收整合最新史學研究成果、激活轉化傳統元素、探尋多元的合作模式與機制方面都做出了進一步的探索與嘗試。 1、吸納整合最新的史學研究動態發展和考古發現成果,學科交叉互動為藝術創作的進一步發展蘊蓄能量。藝術家們與學者廣泛合作,探索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深度追溯中華民族的歷史形成過程、文化特點與交融統一的綿延不絕。以遼金元時期的美術史研究為例,在10至13世紀的中國歷史上,遼金元王朝一度成為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重心,同時也是草原絲綢之路的東向延伸,因而在中央歐亞的廣闊地域與歷史中起到了溝通南北、連結東西的重要作用。歷史上由于王朝的更迭,對于不同民族、區域、階層的藝術及其相互之間的融通性,藝術題材、藝術樣式、造型手段、材質的影響程度與相互作用,各種藝術元素與藝術思維方式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藝術的傳承、創新與傳播的關系等問題,都推動著學者們的大膽假設和小心求證。 《契丹與契丹文字》畫面主體部分以宏闊的構圖展現了“居有宮衛,出有行營,無日不營,無在不衛”的四時捺缽景象,正是契丹遼朝“立國規模莫重于此”的藝術表達;帝后居中,華服與國服臣僚羅列階陛兩廂拱立,因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也表現了具有遼代特色的政治體制,同時吸收了文姬歸漢與昭君出塞的卷軸畫中袞冕羽扇、冠服朝儀的文化元素。畫面下方則是充分吸收運用了晚期遼墓墓道壁畫“捺缽隨行圖”的布局與內容,旗鼓氈帳、人馬車駝、鷹鶻犬鹿、番歌胡琴,還有帥旗昭昭的契丹文字和髡發氈裘胡馬奚車,孤矢鞍韉靡不精奇,人物布局起承轉合穿插呼應,從而將旗鼓喧囂、馬隊煊赫的場面組織得富于節奏變化,遠景有穹廬部族、帳幕旗旆佛塔寺觀顯示的佛教興盛與建筑宏構,令整體氣勢意趣貫通得當。2015年點校本《遼史》的修訂告竣是新世紀的學術積累與拓展,昭示了從更為深遠的格局中深入觀察古代中國的發展歷程。而《契丹與契丹文字》從構思創意到物象構成都可以看出對于遼史研究最新成果的運用。同時,采用傳統中國畫意筆偏工而輔以彩墨的手法,豐富意象統一于居中對稱式的構圖,展現了 “君臣同志華夷同風”的中華文化的景致和魅力。 “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工程中對蒙元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描繪值得關注。多年來海內外的學者們力圖在創造性地對各種史料及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清理、吸納和消化的基礎上,整體地、準確地展現出蒙古民族歷史變遷的宏偉圖景,從而求得對蒙元史研究深入通貫的理解與會通?!冻杉己剐は瘛贰ⅰ逗霰亓蚁瘛?、《巴思八像》,歷史英雄們擅于在開拓中創新,又具備適應進步與仁愛法則的稟賦,昭示了雖然歷史遠去,但影響仍然像鐘聲振蕩一般持續縈繞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元代中國的統一和平與交流,為經濟增長和積累提供了最必要的條件。元曲、元瓷、大江南北星羅棋布的繁華城鎮、文人畫、玉山草堂宴集酬唱的多民族間深度的文化融合、南人“北游”求官和北人“南趨”求學形成的“風景線”、晷影實測、黃河河源的探查、《至元大一統志》地圖的制作……,這些不平凡的文化成就,憑借著大一統國家的雄厚資源取得,是元代多元文化社會民族交融與中華文明的多樣性成果。工程選取表現了素有純德實學、在水利、歷數和儀象制度貢獻卓著的《郭守敬》,交流傳播黎漢織技的《黃道婆》,《關漢卿》與元曲的人民性,臻于山水至境的《元四家》,《忽必烈與元大都》等等?!冻杉己古c蒙古鐵騎》,表現了蒙古“遠涉江川”橫跨歐亞疆域的版圖與打破各民族疆界的限制;通達的驛站體系與東西交通的安全便利,拓展了歐亞大陸的東西交通往來,也使幾大文化圈之間的聯系更為便利與密切,《馬可·波羅像》《馬可·波羅紀游》或可看作是成吉思汗創建的貿易路線與商業通道的實踐者,《元明青花瓷》《元代泉州港》不僅彰顯了商業的發展,而且也促進了思想、技術以及專業知識的交流,并由此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由此有力地促進了更大范圍的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走向,深層次地拓展了民族文化交融的廣度和深度,體現了人類“大歷史”的脈動,是人類全球化的序幕。 2、創造性地運用與轉化歷代圖像資源,從彩陶、青銅、漢畫像、漢俑、晉唐磚畫、歷代墓室壁畫、寺觀壁畫、佛像雕刻、石窟建筑、文人卷軸畫、碑銘金石、木板插圖、民間年畫等等中挖掘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智慧地體察、使用和激活民族傳統,挖掘自身文化與歷史的獨特價值。 《北魏孝文帝改革》博觀約取南北朝的藝術元素、符號和藝術表達方式,無論石窟浮雕、墓室線刻、佛像陶俑、闕門廊柱、寺塔宮室、山石云樹,藝術家都可以旁搜遠紹、信手拈來,深入淺出地轉化為創作的素材與靈韻。《長安盛景》《貞觀盛會》將傳世卷軸畫與墓室壁畫的情景凝縮再現,展現了區域、族群與文化間的交流互動,凸顯國際大都市的風范,以及中國在世界秩序中的位置與視域?!躲炅悍笔D》再現了《東京夢華錄》的商賈云集,邸店林立,傳承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韻致,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藉以暗喻跌宕起伏的歷史關懷。另外,從《齊民要術》《夢溪筆談》《天工開物》到《農政全書》,無論農業、水利、醫學、工藝各類科學典籍著作中都凝聚著各民族的智慧與精華,據學者研究《天工開物》中18類107項傳統工藝,至今在貴州保存著傳統工藝的16類59項,如水碾、植物染料制作、桑蠶、柞蠶等技術,體現著大國工匠精神。藝術家們立足中國文化立場宏觀識微、化古為新,從傳統中擇取人物造型、器物道具、場景禮俗,涉及物象、心靈、儀軌與神韻,烘托出時代氛圍與心象,促發感悟,推動創新。 3、多元合作體現在多民族、多區域畫家的互補共生與通力合作,亦體現在多元藝術元素、藝術手段與藝術樣式的交疊使用與傳承接續,多樣風格統一在意象精神與意境營造中,而形成宏大格局, 《三大英雄史詩》的主題囊括了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藏族民間說唱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和柯爾克孜族傳記性史詩《瑪納斯》,初始分別由三個不同民族的創作組各自創作。《江格爾》長期在民間口頭流傳,由演唱《江格爾》的民間藝人不斷加工、豐富而形成;《格薩爾王傳》廣泛流傳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長的一部英雄史詩;《瑪納斯》敘述了瑪納斯一家八代,領導柯爾克孜族人民反抗異族統治者的掠奪和奴役,為爭取自由和幸福而進行斗爭的故事。畫家們來自內蒙、西藏和新疆地區,他們熟悉各自民族的英雄故事,借鑒古代壁畫傳統,均以英雄肖像為畫面中心,四周綴以故事情節,色彩艷麗,展現各自民族的英雄史詩。三件作品打破時空的多聯屏自由組合,在展覽時共同組接組合為完整作品,形成各個不同又相互聯系和諧一體的完整藝術表現。 富于啟發的是,以《忽必烈與帝師八思巴》和《三大英雄史詩·格薩爾》為例,借用了唐卡的樣式,在特定劃分的多種空間中融入演繹內容豐富的故事。唐卡這一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涉及了佛教儀禮、民間傳說、世俗風貌、人文史地、天文歷算、藏醫藥學,是藏族文化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民族瑰寶,堪稱“藏文化的百科全書”。它以精湛的技法、考究的色彩將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蘊含了千年藏傳佛教之神韻與精髓,展示了一個形神交融、靜思參悟的生命過程。藝術家們借鑒古典圖譜與現代構成的當代融合,運用民族傳統手段圖心造境,建構當代情懷與精神色彩,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的探討也是具有重要意義。 《民族會盟?七溪會閱圖》高4.7米、寬6.7米堪稱巨構中國畫,藝術家將多民族會盟的主題聚焦于1691年康熙親臨塞外,主持多倫諾爾(蒙古語七溪)會盟的歷史事件。畫面以距京城800里的多倫諾爾十三里灘草原為背景,以康熙大營為中心,康熙帝的重點刻劃展示了作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蒙古各部眾星環繞,“感懷帝德,咸傾心臣服,愿列藩屬”,近景人物的膜拜與遠景人群的攢動,旌旗獵獵而云蒸霞蔚,從人物到布景、從服飾到器物均以溫暖的金黃色為主基調,色彩相互輝映,光暈的墨色折射出寫意的韻舞,畫面縈繞著民族團結的吉祥與溫暖。七溪會盟加強了中央集權和清王朝對漠北地區的管轄,奏響了民族團結的恢弘的時代最強音。
四
藝術的交融關聯萬象、產生共鳴,直接推動民族間和諧共生、陶冶精神,中國各民族的民間智慧博大精深,多元互補,中國的民族文化和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是數千年積累下來的傳統文化資源,彰顯著厚重的文化精神,體現著民族民間的生命意識,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多元一體的歷史根基。 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文化的內涵發展,向世人展示的是多民族文化發展的路線圖和歷史文化圖像,呈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記憶,昭示了多民族持續發展、多維自信的未來走向。 今天,借鑒民族美術傳統,在精神文化領域建立并提供能夠促進相互理解、寬容和共存的跨文化交流與發展路徑,在不同文明之間找到密切溝通之路,搭起暢通無阻之橋,以促成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發展,為21世紀人類的和平共處乃至造就世界的永久和平做出我們的貢獻。
張鵬: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學報《美術研究》副主編、副主任 責任編輯:王潔 |